|
|
|
三下鄉︱晉中信息學院啟舞計劃:以街舞為橋,聯結鄉土與青春的實踐之旅 |
http://www.ts1069.com 2025年7月14日 來源:華禹教育網 |
|
晉中信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“啟舞計劃”社會服務踐行團以街舞為紐帶,開啟了一場聯結校園與鄉土、潮流與傳統、青春與歲月的“三下鄉”實踐征程。團隊懷揣服務鄉村的赤誠、挖掘文化的熱忱與傳播街舞力量的擔當,將街舞藝術融入鄉村振興、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的多元場景,在古村紅土間播撒青春活力,于實踐中汲取成長力量。




探秘民俗與紅色熱土:在歷史根脈中汲取養分
抵達國家3A級景區美寶山莊后,團隊成員深入民俗文化館,在傳統農具與古樸物件構成的時空長廊中追溯農耕文化脈絡。講解員的講述串聯起先輩耕耘的歷史片段,讓靜態展品轉化為動態生活敘事。恰逢美寶山莊組織黨員培訓課程,團隊開展的特色街舞表演成為文化交融的紐帶——breaking、爵士、popping三支街舞隊依次登場,以活力特質與民俗館的歷史厚重感形成鮮明對話。表演后的交流環節,成員與黨員圍繞街舞發展與民俗創新展開探討,讓不同世代的思考在對話中共鳴。
從民俗文化探尋轉向紅色歷史追溯,團隊來到革命老區馬定夫村。在村長引導下,成員們于紅色紀念館內系統了解馬定夫烈士的英雄事跡,從史實記載與口述歷史中還原戰火紛飛中軍民同心的壯闊歷程。為實現紅色精神的當代轉譯,團隊在革命老區開展街舞文化傳播活動,闡釋街舞中拼搏奮進的精神內核與革命精神的共通之處,為紅色文化注入符合時代審美的新動能。








深耕美育:從雙師課堂到童真樂園的快樂傳遞
團隊走進太谷區青少年活動中心,與民族舞專業的張老師、流行舞教學的李老師展開“雙師課堂”交流。張老師分享了將藏族舞屈伸動作比作“小樹苗搖曳”、甩手動作想象成“孔雀開屏”的趣味教學法;李老師則將流行舞步伐與《小星星》旋律結合,強調“讓孩子在快樂中感受舞蹈魅力”。帶著滿滿的教學“干貨”,團隊下午走進當地幼兒園,將復雜動作轉化為趣味故事——教爵士舞手部動作時,告訴孩子們“小手是魔法棒,要變出漂亮花朵”,6歲的朵朵從躲在角落到跟著跳“小兔子蹦蹦跳”,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成為對志愿者最大的肯定。
團隊在締舞元素工作室“充電”后,轉身將活力送進明星幼兒園。孫博老師解析Hip-Hop從街頭文化到全球潮流的演變,拆解Up-Down律動、滑步等核心動作;秦瑋老師的Popping表演以精準肌肉震動展現機械美學。志愿者們將技巧轉化為童真語言:Up-Down成了“小皮球拍一拍”,Wave化作“毛毛蟲爬呀爬”。課程尾聲,孩子們用蠟筆畫下“抖抖舞”“小布丁舞”,扎羊角辮的小姑娘抱著志愿者的腿請求:“明天還來教‘毛毛蟲舞’好不好?”從工作室的專注練習到幼兒園的快樂分享,街舞的“酷”與傳遞的“甜”完美交融。










跨代共舞:從銀發歲月到廣場狂歡的溫情聯結
團隊在兀舞堂街舞工作室解碼Popping文化內核——專業舞者回溯其從街頭即興到國際賽事焦點的歷程,拆解Pop震動、Lock鎖停等元素,秦瑋老師以“慢動作示范+一對一糾錯”指導技巧。下午,成員帶著所學走進百福療養院,改編《桃花朵朵開》街舞段落,將Locking卡點與懷舊旋律融合,83歲的王奶奶贊嘆“比電視上還鮮活”。志愿者用“老電影機器人”比喻Popping機械感,90歲的趙奶奶扶著輪椅練習“搖蒲扇”手部動作,退休教師張奶奶分享文工團老照片,讓“街舞+康養”模式沉淀為珍貴實踐素材。
團隊在吳宇街舞工作室深耕Breaking技巧,老師強調“力量與控制的較勁”,從Top Rock腳步到Freeze定格,成員們在汗水與堅持中錘煉技藝。隨后轉場夕陽紅養老院,將舞蹈節奏放慢,把定格做成“拍照姿勢”,75歲的劉奶奶拍手稱贊“比打游戲有勁兒”;傍晚又加入太谷文化廣場的廣場舞隊伍,與阿姨們共創“混搭舞”,大叔用太空步配合擺臂引得全場叫好。從工作室的“硬核修煉”到養老院的溫情互動,再到廣場的跨界狂歡,街舞成為串起不同世代心靈的紐帶。
從民俗文化館的古今對話到革命老區的精神傳承,從幼兒園的童真課堂到養老院的銀發溫情,“啟舞計劃”以街舞為橋,完成了一場青春與大地、潮流與傳統、個體與社會的深度對話。團隊在實踐中既傳播了藝術活力,更收獲了成長力量,未來將繼續以舞為介,在文化振興的道路上書寫更多有溫度的青春答卷!
學生感悟:
街舞在民俗館的表演讓我震撼——當breaking的力量撞上農耕器具的斑駁,當爵士的靈動對話老照片里的歲月,我突然懂了“傳統不是靜止的標本”。與老黨員聊街舞時,他說“你們跳的拼搏勁兒,和當年我們開荒種地一個理”,這讓我明白,潮流與傳統從不是對立的,青春力量能為歷史注入新的心跳。
——“啟舞計劃”社會服務踐行團隊長安萌
在幼兒園教舞的經歷像顆糖。起初擔心孩子們覺得街舞太難,直到把wave說成“毛毛蟲爬”,看著朵朵從怯生生躲在角落,到舉著蠟筆畫“會跳舞的毛毛蟲”,我突然懂了美育的意義。不是教會多少動作,而是點燃他們眼里的光。那些跟著節奏晃動的小腦袋,比任何舞臺掌聲都讓我覺得珍貴。
——“啟舞計劃”社會服務踐行團隊員劉寧
在養老院改編《桃花朵朵開》時,趙奶奶扶著輪椅學“搖蒲扇”動作的樣子,徹底改變了我對街舞的認知。原來街舞不只是街頭的酷,還能是養老院里的暖。當83歲的王奶奶說“這舞讓我想起年輕時的勁兒”,我突然明白:我們跳的不只是舞步,更是不同世代能共通的“熱愛與活力”,這才是最動人的傳承。
——“啟舞計劃”社會服務踐行團隊員劉曉琳
|
關于晉中信息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|
|
特別說明: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華禹教育網(www.ts1069.com)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僅供參考,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|
|
|
|